0

    通缩真来?钱都去哪里了?通缩还是通胀?

    1年前 | admin | 118次围观

    文丨FT中文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公众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徐瑾

    欧美正为通胀苦恼不已通货紧缩有何影响,中国却兴起了通缩的讨论。

    通缩真来了吗?钱都去哪里了?好消息是,当下还算不上真正的通缩,坏消息是,通缩可能真的在路上。

    是通缩还是通胀?

    2023年4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C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0.7%;PPI环比继续持平,同比下降2.5%。

    中国经济过去的态势,CPI和PPI往往都是同比上涨,这个不太符合习惯的数据,让不少专家惊呼通缩来了,引发讨论。其实,CPI虽然走低,毕竟仍高于零,正确说法应该是“通胀走低”,但如此说缺乏新闻点,说“通缩”就耸动多了。

    作为经济学名词,通缩有其特定内涵,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定义来看,一般认为是物价持续两年下跌,如果要求放低一点,看看技术性通缩,那么也需要总体价格水平指标至少三个月下降,也就是消费价格指数CPI或者GDP平减指数连续3个月同比低于零。

    目前一个月的轻微数据变化,实在称不上通缩。那么该如何看这一数据?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的解读,倾向于认为经济形势改善以及去年同期物价过高,“3月份,生产生活持续恢复,消费市场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同比上涨。同时,受国内经济加快恢复及国际市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影响,全国PPI环比持平;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下降。”

    确实,不少生活物品开始有所降低,比如老百姓最关心的猪肉等食品价格,但是如果你关心日常消费,不少人反馈很多东西与服务从疫情之后就开始涨价。也许,比起形势大好的说法,这个数据更大价值在于,让我们思考中国经济低迷的可能。比起货币乘数、社会融资规模、M2等技术分析,多数人关心的核心还是在于通货紧缩有何影响,如何让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或者说,不那么缺钱。

    为什么会缺钱?

    面对经济下滑压力,呼吁进一步宽松算是题中之意,在过去的高速增长时代,无论专家和大众,对于印钞可以解决经济下滑,似乎颇为自信。

    然而,真实的状况是,只有当经济体是因为信贷不足而停滞时,宽松货币才有作用。当下货币政策足够宽松。从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2023年3月M2同比增长12.7%,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社融同比增长10%,重回两位数增速。前3个月合计新增社融规模达到14.5万亿元。

    可以说,钱发了不少,很自然的问题就是谁在发钱,钱又去了哪里?事实上,货币多少,本来就不是由央行简单决定,货币的内生性意味着货币数量会随着经济体的需求而变化,当经济热度提升,货币通过信贷活动自然创生,而经济冰封之际,各经济主体选择降低杠杆或提前还贷,货币增速自然下滑。

    货币不是水,而是如蜜,这是自由派大师哈耶克的经典比喻,它所润泽的区域并不是雨露均沾,很难做到直升机撒钱那样均匀。货币如蜜,也意味着其流向体现了权力与市场的分配原则。当下信贷放松,大的企业尤其是国企有机会拿到更多贷款,却没有因为没有好的投资机会而裹足不前,而大量中小企业仍旧没有得到充分的服务,且不说它们是否有扩张负债表的欲望。

    这种情况下,大量信贷所产生的存款并没有流动起来,而是大量停留在账面或者购买了理财产品,即大家熟悉的所谓金融空转现象。雇佣了最多就业者的大量中小企业没有从信贷扩张中分润到更多流动性,投资、雇佣、工资等都没有积极变化,自然地,多数人仍旧感到缺钱,对他们来说,通缩的感受可谓真实。

    通缩的本质是缺钱

    如果可以选择,你情愿选择通缩还是通胀?

    这不是一个送分题。两害相比取其轻的选项,对于不少大众而言,似乎通缩比起通胀要“不坏”一些。毕竟,多数市面上投资理财的书籍,都会言之凿凿地告诉你,通胀是你资产的最大敌人。作为消费者,大众对于通缩的恐惧,也远远低于通胀。

    但事实上,通缩世界并不美好。大萧条之后的黑暗时代就不说过了,类似日本那样案例就近在咫尺,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没有物价上涨,与此同时经济体却失去了活力与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说,通缩的世界尤其残酷,它意味着就业的冰冻以及收入的停滞。

    谈论通缩通胀,最有资格的人大概还是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正是他的思考与理论,使得人们从两次世界大战的通缩与混乱中重新上路。对于通胀和通缩,他也有自己的洞察,一言以蔽之——通胀不公平,通缩不聪明,“通货膨胀的伤害主要在于改变财富的分配,而通货紧缩的破坏力则主要是阻碍财富的产生。”

    换而言之,只要不是类似金圆券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凯恩斯似乎更倾向于觉得,通胀多数情况要好于通缩。适度的价格上涨,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

    通缩或者通胀,不仅是价格的变化,背后其实也有着对于未来资产走势的信心。通胀的时刻,人人都期待放大杠杆,买入资产或者持有负债都是赚到;而在通缩的时代,大家都倾向于减少负债以及消费水平。当下的提前还贷只是一个前奏。如果你在大城市,会发现一个趋势开始流行,以前购房资格紧张,大家置换,基本都是把小房子换成价值更高的大房子,但是现在不少人选择则把大房子置换成小房子,换出一些现金,落袋为安。

    很多年前,在一片担忧通胀的声音中,我就在“徐瑾经济人”专栏文章说过,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通缩的概率远大于通胀。当时这一论断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时间也许会证明逻辑。

    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当走过类似青春期的高速增长之后,投资回报率降低,经济很大概率陷入停滞,民众收入与消费能力随之低落,通缩是一种常见状态,我们都需要为可能到来的通缩做好准备——是的,缺钱会是未来的主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