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探访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从中寻找答案

    1年前 | admin | 92次围观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方力 实习生 李岚 通讯员 崔洁

    今年夏天,杭州被高温牢牢控制,极端气温接连打破纪录。8月14日下午15时04分,杭州气温高达41.8℃!成为自1951年杭州站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气温历史极值。此前的纪录,是2013年8月9日创下的41.6℃。

    大家一起见证了历史。

    这些气温极值,是在什么地方测的,怎么测出来的?为啥我们每次看车里显示的气温要高出很多?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543.jpg

    8月16日上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从中寻找答案。

    1】神秘的“馒头山数据”出自这里

    南宋气象工作机构也在这里

    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凤凰山脚下的馒头山社区,这里是老底子眼里的“皇城根儿”。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217.jpg

    拐进凤凰山脚路,马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高大树荫。一片片低矮的老式居民楼前,合欢花笑得灿烂,两三老人坐在路口纳凉、聊家常,各式花盆里,挂着喜人的辣椒,开满野生凤仙花,满满老杭州的市井气息。

    微信图片_20220816165956.jpg

    日头下,一路上坡,汗水就顺着脸颊流下来,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终于出现了。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338.jpg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026.jpg

    进门的墙碑上,写着“南宋宫廷候台原址”:据《梦溪笔谈》等史书记载,南宋负责气象工作的机构就位于馒头山上,也是现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所在地。

    原来,气候站的选址自古有之。“自从1971年,杭州气象站搬迁到凤山门馒头山顶,就没有换过地方了。”41岁的气象观测员王俊骄笑脸相迎。

    她是重庆人,自嘲“深度社恐”,和安静的气象数据打交道19年了。

    她说,2013年,杭州站完成自动化观测新设施的配置,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自动化观测的国家基准气候站。现在,主要是地面观测、高空探测两部分业务组成,她负责的是24小时地面连续观测,以及气象要素采集。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537.jpg

    50多年了,杭州站为啥一直都在馒头山?

    “因为国家基准气候站,探测资料参加全球交换,我们要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如果换一个观测站,资料就会不具有连续性。”

    而且观测站的选址,对于地势、环境的要求很苛刻,“周围要比较开阔,没有高大建筑、树木等遮挡物,这样才能保证观测到的是流通中的大气温度。”王俊骄说。

    2】打开百叶箱却没有温度计

    2013年后彻底取消人工观测

    在这馒头山顶,王俊骄每天都在六七百平米的观测场打转。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036.jpg

    观测场还是不少人小时候科学课本里的样子:绿色草坪高高抬起,白色百叶箱等观测装置井然有序、无时无刻工作着。但是其中内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你们午后2点来,那时候极值容易出现,我可不敢打开百叶箱。”王俊骄说,为了防止气流等因素影响数据准确度,百叶箱一般在早晚维护时打开。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030.jpg

    打开百叶箱,记者有些诧异了,里面环绕放置了数根透明的长管子,但并不是温度计。

    如果碰到极端气温,会不会爆掉?

    “不会,这是传感器,分别感应气温和湿度的。”王俊骄告诉记者,早前,百叶箱里确实放了玻璃温度表,需要人工每小时去读一次,作为小时气温值。2013年后,彻底取消人工观测,全部由气温传感器观测,频次也大大加密,可以每秒自动读取、计算数值。

    杭州市气象台对外发布的实时气温,就以这里的数据为基准,现在已经实现每分钟更新。

    “传感器里有铂电阻,可以根据电阻值随着温度变化,自动计算当前的温度,再传到电脑系统里。理论上每秒都可以读取到相应的气温,但我们要保证数据的代表性,每分钟上传一次。”王俊骄说。

    3】草面、沙石、水泥路面、柏油路面都放着传感器

    杭州一般每3公里就有一个气象区域站

    近年,杭州城区版图不断扩大,这里的基准数据还具有普遍代表性吗?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023.jpg

    “温度差别比较小,但降雨量就存在很大差异。”王俊骄介绍,除了基准站外,杭州市区级还有一百多个区域站,根据局部地形差异设置密度,一般每3公里有一个。

    今年夏天热到炸裂,有网友拿测温枪在车外一测国家基准气候站名单,直接飙到五六十度,远超气象台发布的气温,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俊骄告诉记者,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

    “一般近地表的温度都是越接近地面越高,我们的百叶箱设在草坪上,要求离地面1.5米,这是国家统一标准。再者,百叶箱内测量的是流动空气中的温度,还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测出来的温度,肯定要比暴晒过的地面温度低不少。”

    至于为什么气象台都采用百叶箱气温,杭州市气象台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百叶箱内测得的气温是一个标准,每个地方只有这样方式测量得到的数据,才有可比性,要不然各地的气温数据会五花八门。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147.jpg

    事实上,测量地表温度的仪器在观测场里也有分布。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草面、沙石、水泥路面、柏油路面四种不同类型地面,上面同样放置了传感器,通过它将数据传到监测系统。

    从电脑系统可以看到,同一时刻中午11:07,百叶箱气温为37.2℃,水泥面类地表温度却高达57.3℃。

    我们又谈到体感温度千差万别。

    王俊骄笑了:“体感温度不是一个客观的温度,而是人体主观的一种感受,会受湿度、气压、风这些要素的影响。”

    4】探空测地风雨同行,最怕冰雹等极端天气

    观测员姐姐梦里都在测数据

    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从1956年发展到今天,一拨又一拨气象人在这里探空测地,风雨同行。文静细腻的王俊骄,算是亲历了气象站从人工走向自动化的过程。

    “那时候的老观测员比我们现在苦多了,每个人都有很多故事,我也听过很多。他们最怕雷雨天出去测量,感觉雷就像打在头顶一样。”

    从2013年8月开始,气候站完善各种观测设备,组成一张捕捉天气变化的智能网络。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048.jpg

    自动化监测,保证设备仪器正常运行是重要职责之一。王俊骄平时工作在气象仪器检定所里比较多,但也要多多巡视,保证故障仪器能够及时更换。

    微信图片_20220816170054.jpg

    对于来自“火炉城市”重庆的王俊骄来说,杭州的夏天还算好过的。“实话说我对高温没太大感觉国家基准气候站名单,习惯了,也就是出去巡视的时候热了点,修仪器的时候晒了点。”

    王俊骄最怕的还是狂风暴雨,以及冰雹这样的极端天气。

    “早年防雷设施还没有这么完善,气候站的设备容易被雷打坏,干我们这行的都有一种责任感,不能影响数据完整性,只能争分夺秒抢修。”

    前几年,王俊骄负责放高空观测气球,少不了做噩梦。“我当时就梦到大雾天,我经验不够,定位不到仪器,就没法获取数据。”现在负责近地面仪器设备,王俊骄就安心多了,至少“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高温肆虐的日子,王俊骄和她的同事们会更加关注每天气温数据的极值。

    “极端高温出来之后,我们还要和其他几个实验数据,进行多次对比确认。”今年,连她也确实感觉到热了。当然,作为观测员,王俊骄“最希望的就是风平浪静”。

    发表评论